“一年級的孩子……每次當我想到那些孩子,我就感到憤怒……”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語句停頓,眼眶泛紅。
這是不久前發(fā)生在白宮東廳,奧巴馬呼吁控制槍支演說過程中的一幕。其實,這并不是奧巴馬第一次談及槍支暴力時情緒如此激動。每當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暴力槍擊事件后,奧巴馬都會立刻發(fā)聲表示譴責,并呼吁全面修訂槍支管理法律。
而近日在白宮宣布的一系列嚴格控制槍支的行政措施中,奧巴馬提出要研發(fā)“智能槍”,格外引人注意。他下令美國國防部、司法部和國土安全部展開槍支安全技術研究,并要求這些部門在3個月的時間內規(guī)劃出一套戰(zhàn)略,以便實際部署該技術。
事實上,“智能槍”的概念起源于1995年國家司法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建議要基于技術的方法,來減少警察因被持槍襲擊者射擊致死事件的發(fā)生率。
作為一種包羅多種形式的電子個性化的安全技術,“智能槍”一詞已經(jīng)被大眾媒體所廣泛接受。這個想法是為了確保,槍支只能由其授權的用戶所使用。但是,處于不同情況下的槍支都存在著各種不當使用的可能,這就需要有一套從根本上不同的安全系統(tǒng)。
無線射頻識別
一種解決方案側重于在近距離戰(zhàn)斗中保護警察武器免于被奪走,這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國家司法研究所的研究。
該方案提出了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利用無線頻率自動識別(RFID)目標對象。許多使用中的RFID原型槍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德國Armatix推出的 iP1正是這樣的一款智能手槍。
持槍者只有佩戴一塊特制腕表時,才能扣動這款22毫米口徑手槍的扳機。一旦距離腕表超過40厘米,這款手槍的扳機就會自動鎖住。以任何其他方式嘗試解鎖扳機,就會對槍支造成“無法挽回”的損毀。
iP1的奧妙就在于裝配在腕表之中的無線射頻識別芯片。這種芯片廣泛應用于公交卡或門禁卡,自身不帶電池,但每當經(jīng)過讀卡裝置時,會吸收足夠的無線電能量,激活并傳輸一系列識別數(shù)據(jù)。佩戴腕表的人拿起一把iP1手槍時,槍身中的感應裝置覺察到腕表中的芯片,槍柄上的燈就會變綠,自動解鎖扳機。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iGun技術公司利用這一技術,推出了型號為M-2000的智能散彈獵槍,同時配備裝有無線射頻識別的手環(huán)。當手環(huán)足夠靠近槍身時,扳機上的電磁開關會自動開啟,進入準備射擊狀態(tài)。這款獵槍槍身中裝配的讀卡器自帶電池,壽命長達8年,使用6年之后就會自動發(fā)出警報音,提示槍支所有者更換電池。
而愛爾蘭的Triggersmart同樣也制造出了一種可通過無線射頻識別的手槍,它需要持槍者佩戴一枚特殊的戒指。
生物識別系統(tǒng)
另一種技術方案的目的在于,防止誤用放置在家中未經(jīng)授權的槍支。這一方案的提出實際是對21世紀初新澤西州和馬里蘭州出臺的《防止兒童使用手槍法》的回應。
在這一方案中,任何授權用戶的可測量的物理特性成為使用關鍵。它不能未經(jīng)許可,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而被使用,比如指紋識別。
迄今為止,指紋的識別已成為生物識別系統(tǒng)中使用的主要屬性。一家名為科迪亞克工業(yè)的公司就安裝了這種指紋檢測裝置。該裝置剛好是持槍者中指擺放的位置,這樣一來,槍支主人只要手離開槍,其他人就無法扣動扳機。
如果說指紋是關鍵,那么傳感器和模式匹配的軟件則是這些槍支中執(zhí)行身份驗證功能的保險栓。
最廣泛應用的傳感器技術依賴于電容成像的指紋。在手指和傳感器板的脊和溝槽之間距離的變化造成了一個分布式的電荷存儲(電容),可以測量傳感器中導體板的數(shù)組。其他一些指紋傳感器依靠紅外(熱)成像,還有一些則使用壓力檢測創(chuàng)建一種獨特的數(shù)字模式。
傳感器軟件需要經(jīng)過訓練來存儲可接受的模式,這種模式可能代表單個用戶的不同手指或來自多個授權用戶的不同手指。在此之后,在一些指定的允許范圍內,任何不匹配的模式都將遭到拒絕。
身份認證過程的可靠性受到傳感器的分辨率、暴露手指的范圍和方向的影響,物理因素可能會干擾到映射。例如,手指上的水分可能讓電容探測器失效,冰冷的手指可能會降低熱成像的可靠性,污垢、油漆或手套可能會模糊指紋,以致無法辨認。
還有其他類型的生物識別安全體系仍在探索之中。由國家司法研究所發(fā)起的一種方法采用血管生物識別技術,以檢測表層皮膚之下的血管結構。還有一種新興的生物識別技術是動態(tài)或基于行為的,同時結合了一些被學習的行為模式放大了的個性化身體元素。例如,語音識別結合的是人在早期語音學習呼吸模式的聲帶結構。電子簽名認證捕獲的是筆在液晶板上的書寫速度和產(chǎn)生的壓力(而不是簽名的圖像),這是因為簽名者在早期生活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筆跡。
在過去的15年里,新澤西理工學院研究小組則開發(fā)出了基于一種新穎的行為生物識別技術——動態(tài)控制識別(DGR)的槍支安全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使用了32個傳感器來測量使用者握住槍時產(chǎn)生的壓力。由于不同持槍者的握槍方式、手指彎曲程度不同,造成的壓力也不同,所以該系統(tǒng)的運行能減少一把上膛武器因不當操作而引起的意外射擊。
可靠性如何
可靠性,始終是電子槍支安全系統(tǒng)討論中備受關注的問題。
對電子學而言,射擊武器的內部并不是一個很“友好”的環(huán)境。但是加固電路的歷史記錄表明,深層電子硬件的故障率要低于機械武器的預測故障率(介于千分之一和萬分之一之間,這取決于武器的精度和質量)。
在這里,功率顯然也是一個問題。但是,在智能手機和便攜式電子設備的驅動下,微處理器技術和電池存儲技術的進步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存儲過程中,運動檢測和喚醒軟件可以減少電池的消耗。整合功率供應彈藥夾,甚至通過機械循環(huán)進行充電都是解決功率損耗的方法。
隨著一系列傳感器技術的增長,人們可能期望一種多傳感器或多光譜方法,成為基于生物特征識別系統(tǒng)的最終選擇。
商業(yè)化前景
縱觀長達二十年的“智能槍”的討論,這一主題一直是支持和反對槍支游說團體之間的避雷針。但是往往沒有涉及到一些實質性的深層技術,如何恰當使用,以及設計中存在的局限等問題。
個性化的武器技術有助于減少因意外或未經(jīng)授權武器的使用而造成的死亡和傷害。但是它并不是萬能的,因為技術不可能阻止像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蝙蝠俠首映槍擊案或康涅狄格州紐敦市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這類的槍擊事件,因為這幾起事件的持槍者都是依法購買的武器。
不過,對于槍支購買者來說,這可能是一種選擇,至少能確保他們的武器不會落入壞人之手。
“智能槍”并不是一部科幻小說。在奧巴馬新頒布的一系列控槍措施中,還對旨在促進電子槍支商業(yè)化的聯(lián)邦行動提出了具體建議。
最近,由國家司法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確定了13個不同的個性化武器系統(tǒng),其中至少有3個被認為可以進行商業(yè)預生產(chǎn)。奧巴馬的舉措可能是加速發(fā)展并促進私營部門對這些成熟的技術進行必要投資的重要一步。
不過,智能槍能否擁有光明的商業(yè)前景,仍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