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鳴,食野之芩。”雖然我們無法確認古人在《詩經·小雅》開篇《鹿鳴》中提到的“芩”是否為今日的傳統(tǒng)中草藥“黃芩”,但黃芩的根部,千百年來一直被用于治療發(fā)熱,支氣管、肺部感染及肝部炎癥。
現(xiàn)代醫(yī)學表明,黃芩根中的活性物質為黃酮類的黃芩素及漢黃芩素,具有抗病毒、淬滅活性氧等功能。這種天然產物還能抑制并殺死腫瘤細胞,且對正常動物細胞沒有毒副作用,有望成為防治腫瘤的候選分子。
9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lián)合研究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Plant and Microbial Science, CEPAMS)的揭牌儀式上,這種具有抗癌前景的紫色小花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中英聯(lián)合團隊在解析黃芩中天然產物的合成途徑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黃芩中存在兩條不同的黃酮合成途徑。相關論文發(fā)表于《科學進展》雜志。
而這只是這支中英聯(lián)合團隊邁出的第一步。
“兩國三地” 創(chuàng)新國際合作模式
2014年7月11日,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簡稱遺傳發(fā)育所,IGDB)、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簡稱上海植生所,SIPPE)與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JIC)正式簽署協(xié)議,聯(lián)合組建成立了中科院第一個作物改良和天然產物研究領域的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CEPAMS。
它是中科院秉承“走出去”戰(zhàn)略、與科技發(fā)達國家進行合作的一次重大探索和創(chuàng)新,旨在創(chuàng)建植物和微生物科學領域世界一流的聯(lián)合研究中心。
“增進國際合作是解決全球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的關鍵所在。該中心的成立,正是我們與中國建立的科學伙伴關系的見證。它將匯聚英中兩國最杰出的人才,共同致力于提高作物產量,以應對日益增長的世界人口問題,并降低糧食生產中的農藥風險。”英國大學、科研與創(chuàng)新國務大臣喬·約翰遜在出席CEPAMS揭牌儀式時表示。
兩年來,中英雙方科學家在作物改良和育種理論及應用研究、植物天然產物的代謝機理及應用研發(fā)等領域積極開展合作研究。
CEPAMS中心共同主任、中科院院士曹曉風在接受《科學新聞》采訪時介紹,該中心由中英雙方共同籌措資金支持,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理事會(BBSRC)和JIC分別向中心投入200萬英磅和100萬英磅(共計約3000萬元)的資助;中科院提供了1200余萬合作項目經費和約900萬人才引進配套經費的支持。
“自2014年起,我們有近20個合作項目獲得了兩國大力的支持,黃芩的合作成果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上述支持是5年計劃,我們希望也在爭取未來能夠得到持續(xù)穩(wěn)定的支持。”曹曉風表示。
以往在國際合作中所建立的國家間聯(lián)合研究中心多為虛擬中心,往往是兩個獨立的研究機構間增進交流合作,共享研究網絡,舉辦學術會議。即便雙方開展合作研究,也往往是各自有自己的研究議程,只是偶爾聚在一起做幾個小型項目,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國際合作總負責人Jane Elliott教授向記者指出,RCUK是包括BBSRC在內的英國七個研究理事會的戰(zhàn)略合作組織。
但此次CEPAMS的成立,將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lián)合研究中心。
該中心以“一個中心、三個園區(qū)”的模式,分別在英國JIC、中國上海植生所和北京遺傳發(fā)育所設立三個園區(qū)。在中國的兩個園區(qū)內將提供實驗室和相應的核心設施空間,供10個新聘任課題組長(PI)使用;英國園區(qū)提供實驗室空間和適當?shù)暮诵脑O施給中心主任和來自中國園區(qū)的訪問學者。
“CEPAMS任命的新課題組長也是英國JIC的榮譽教師,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自由地來到JIC工作,并與其直接展開合作,參與JIC 年度內部學術交流。這增強了CEPAMS中心的國際性。”CEPAMS中心聯(lián)合主任、JIC分子微生物學教授Ray Dixon告訴《科學新聞》。
既有固定實驗園區(qū)和中英科研支持,又能靈活在“兩國三地”展開交流合作;既有全職PI帶領不同方向的研究,又可以面向現(xiàn)有研究員展開多種層面的交流合作這些都對中英植物和微生物學科學家的緊密合作起到了直接的推動意義。
同時,這也提高了科研評價的門檻。
由美國科學院院士Natasha Raikhel、全球著名科學家和中英三方研究所所長等組成的國際“評審團”將會參與到人才招聘、科學進展的評價、項目結題等各個層面,將為CEPAMS的整體管理模式和學術氛圍注入新鮮的血液。
合作結晶 亦師亦友“再續(xù)前緣”
此次中英兩國聯(lián)合成立研究中心,似乎并不是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合作關系,更像是為了“再續(xù)前緣”。
“推動CEPAMS成立的動力是許許多多曾經在JIC工作學習過、如今已經在國內乃至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的校友。”曹曉風表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協(xié)主席馬慶生,原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許智宏等一大批中國青年學者來到英國JIC攻讀學位或做訪問學者。“這些中國學者回國后都做得非常好,在多個領域享有極高的聲望,大家覺得有必要在中國成立一個像JIC一樣的研究中心,也為中英科研合作搭建橋梁”,曹曉風回憶道。
在共同采訪曹曉風和Dixon兩位聯(lián)合主任時,二人并不像是在今年受邀擔任中心主任后才認識的同事,而更像是相識已久的老朋友。兩人時而用英文回答,時而用中文補充,在語言和表達間流暢地轉換。
“中英合作擁有長期的歷史傳承。二三十年前中國科技不發(fā)達時,英國有很好的眼界,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中國科學家,他們帶回了英方最先進的管理和科研傳承,F(xiàn)在,這些中國科學家回國后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大家亦師亦友,既是師生、同事,又是朋友,交流合作都像老朋友見面一樣,我只說出上半句,他就立即可以理解我的意思。”曹曉風說。
Dixon告訴記者,他們甚至早就建立起了一個名為“諾維奇聯(lián)盟(Norwich Union)”的微信群,這讓合作變得更加緊密。
對此,BBSRC國際合作主任Tim Willis向《科學新聞》記者表示:“先建立深厚的友誼,再開展合作,這是最好的一種合作方式。中英雙方長期以來一直共同資助科研項目,這意味著參與這些合作項目的人已經了解對方的工作和表達方式,已經準備好將這種關系推向更大規(guī)模的合作。”
優(yōu)勢互補 共同解決全球挑戰(zhàn)
如今的中國科研,已經不再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特別是中國的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有數(shù)據(jù)顯示是“與國際接軌走得最近的”,曹曉風告訴記者。
中科院遺傳發(fā)育所有著優(yōu)秀的植物基礎科學、作物改良的研究基礎和團隊,上海植生所具有優(yōu)秀的植物生理和微生物學應用的研究基礎和力量,兩所在作物研究、特別是水稻基因組、遺傳學研究等都具有深厚的底蘊。
“中國在植物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都非常高,這也是為什么JIC會選擇與中科院合作。”Dixon表示,“建立該中心后,一大優(yōu)勢就是我們可以協(xié)同合作,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可以非常高效地合作、交流思想,更快地推動科學進步。”
英國JIC則具有世界領先的發(fā)育學研究,特別是前沿領域,如計算、建模等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此外,JIC也具有值得借鑒的國際一流科研管理機制、人才培養(yǎng)體系和文化創(chuàng)新體系。
“JIC和中科院擁有全球最優(yōu)秀的植物學研究實力,而且該聯(lián)合中心也匯聚了兩國的大力支持。對我們來說,與中國合作開展科學研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中國的同行評議體系非常完備,而且中科院所資助的科學研究表現(xiàn)非常出色,RCUK所資助的科學家也是最優(yōu)秀的。強強聯(lián)手,希望可以真正推動科學的進步。”Elliott表示。
中心建立后,將主要致力于解決兩大全球挑戰(zhàn)——農業(yè)發(fā)展與人類健康。
在農業(yè)方面,將通過作物改良和育種理論及應用研究,致力于提高作物生產力,并針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降低化肥應用,節(jié)水環(huán)保。
在人類健康方面,通過植物天然產物的代謝機理及應用研發(fā),“研究中國中草藥的特性、成分、次生代謝,貢獻于人類健康”,曹曉風介紹。例如,在抗生素耐藥性(AMR)方面,CEPAMS就即將結合“兩國三地”在微生物學領域的優(yōu)勢基因,開展一系列研究項目。
“該中心所要開展的研究領域意義重大,包括可持續(xù)糧食系統(tǒng),還包括如何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學的研究優(yōu)勢支持人類健康,這些都是全球面臨的挑戰(zhàn),需要跨學科、跨國界地開展良好的合作。”Elliott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