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能令突變癌細胞應激并將其殺滅
據(jù)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具有某些基因突變的結腸直腸癌細胞能以不同于其他癌細胞的方式來“處理”維生素C,而這一差異最終會令它們死亡。
這些結果可幫助解釋為什么這種維生素能實現(xiàn)其抗癌作用,后者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
高劑量維生素C抗癌療法有著曲折的歷史。在這個領域中,相互矛盾的臨床數(shù)據(jù)部分源自給藥途徑的差異。
而新的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靜脈給藥(而非口服給藥)才能殺死癌細胞。由于這一發(fā)現(xiàn),數(shù)項涉及靜脈內輸注維生素C來治療不同癌癥的新的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即便如此,人們仍然還不清楚通過維生素C來殺滅癌細胞的機制。該維生素被證明在具有被稱作KRAS和BRAF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中有抗腫瘤作用,這些基因分別參與細胞分裂調控和細胞信號轉導。
Jihye Yun和同事們在此對有這些基因突變的人類結腸直腸癌(CRC)細胞進行了研究。他們證明,具有突變KRAS或BRAF基因的CRC細胞會專門吸收氧化形式的維生素C,從而導致氧化應激,而這轉而又會滅活一種在細胞生長中所需的酶。
這一過程在具有正常KRAS和BRAF基因的細胞中則沒有看到。這可以解釋維生素C如何能選擇性地殺滅這些突變的癌細胞。
腸道微生物組驅動免疫療法成功
對于為什么有些病人對免疫療法有良好的反應,而另外一些病人則沒有良好反應的原因,人們其實并不十分了解。
但兩項新的研究提出的證據(jù)表明,腸道微生物組會在其中扮演某種角色。
在一種情況下,Marie Vetizou等人在無特定病原體(SPF)和無菌(GF)情況下對免疫制劑抗-CTLA4 9D9抗體(易普利姆瑪)對小鼠體內確立的肉瘤的治療功效進行了研究。
結果發(fā)現(xiàn),易普利姆瑪可治療SPF小鼠的肉瘤,但不能治療GF小鼠的肉瘤。同時,作者們發(fā)現(xiàn),抗生素可損害易普利姆瑪?shù)目鼓[瘤功效。
對小鼠糞便中的核糖體RNA進行分析,結果揭示,單次注射易普利姆瑪可顯著影響微生物組,引起糞便中擬桿菌和伯克霍爾德氏菌的減少。
在無菌小鼠和抗生素治療過的小鼠體內補充這些喪失的微生物,可恢復易普利姆瑪治療的抗癌功效。
為了在臨床實踐中測試這些結果,研究人員采集了25名罹患轉移性黑色素瘤病人的糞便樣本,并根據(jù)是否存在擬桿菌對樣本進行歸類。
該研究小組接著將這些糞便樣本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并在兩周后對其進行易普利姆瑪治療。接著,研究人員注意到,在脆弱擬桿菌生長和腫瘤尺寸縮小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特刊:來自MAVEN的結果
本期《科學》特刊推出了4篇令人興奮的文章,它們重點介紹了前往火星的“火星大氣和不穩(wěn)定演化(MAVEN)”飛行使命的結果,這一飛行使命旨在研究火星的上部大氣層、電離層和磁氣圈。
這些新的數(shù)據(jù)揭示了某些意外的情況,同時也對過去的理論和估測作了某些調整。
本期刊的封面所描述的是一個火星磁場遭到強力太陽噴射轟炸的真實的可視化數(shù)據(jù),它導致了一個來自紅色星球、令人震撼的火一般的卷須模擬。其中,一則 “構建中的封面”的特別報道將討論藝術家和研究人員是如何創(chuàng)制該作品的。
對火星上部大氣層的檢測顯示,在太陽爆發(fā)時,離子逃逸率會增加,暗示在火星歷史的早期可能發(fā)生了可觀的大氣損耗。
為了研究太陽對火星大氣的影響,Bruce Jakosky和同事分析了在2015年3月8日發(fā)生的一次行星際日冕物質拋射(ICME)時(或者說是來自太陽氣磁爆發(fā)時),由MAVEN采集的數(shù)據(jù)。
在這一事件中,MAVEN上的儀器(這些儀器被用來監(jiān)測火星的磁場)檢測到了進入太空長達5000公里(3107英里)的繩狀卷須般流出的強力磁旋轉。
與此同時,檢測大氣電離的儀器注意到,當這一ICME撞擊火星時有引人注目的尖峰。在那里,行星離子噴射到太空中,并會沿著受到影響磁場的流通繩濃集。這些流通繩的速度估計要快得多——大約為通常速度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