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Robin Warren于1961年獲得阿德萊德大學醫(yī)學學士和理學學士學位。在墨爾本皇家醫(yī)院實習后,于1967年被澳大利亞皇家病理學院錄取。自此以后,他在西澳大利亞州的皇家珀斯醫(yī)院擔任高級病理學顧問,于1998年成為榮譽病理學顧問。
Warren是1991年第六屆彎曲桿菌、幽門及相關微生物國際研討會的榮譽嘉賓,是1997年5月舉辦的德國病理學學會百周年紀念會議的演講嘉賓。
所獲得的榮譽有:澳大利亞皇家病理學院杰出成員獎、第一屆西太平洋螺桿菌會議創(chuàng)立獎、廣島大學獎章、阿德雷德大學校友會杰出校友獎、西澳大利亞大學榮譽醫(yī)學博士學位、羅馬第一大學獎章、阿德雷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澳大利亞皇家醫(yī)師學院榮譽院士、澳大利亞醫(yī)學會金質獎章。2006年,他當選為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
與腸胃病科博士Barry Marshall共同獲得的獎項包括:哈佛大學沃倫·阿爾佩特獎、澳大利亞醫(yī)學會(WA)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保羅·艾里奇基金會保羅·艾里奇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阿德雷德(SA)Faulding Florey獎章,并當選澳大利亞20世紀杰出科學家。2005年,兩人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螺桿菌的發(fā)現
20世紀70年代以前,很難得到高質量的胃粘膜活檢標本。之后,柔性內窺鏡的出現讓腸胃科醫(yī)師能從病人的胃里取出大量高質量的小活組織標本,清晰地顯示了胃部細胞組織和病變。
1972年,Whitehead準確地描述了只涉及淺表胃上皮的活躍性胃炎(伴有分葉核白細胞浸潤和上皮細胞畸變)。
1979年,本人在檢查一份出現慢性炎癥和活性變化的胃活組織切片時,發(fā)現粘膜表面有一條細的藍線,上面是無數的彎曲桿菌,用Warthin Starry銀染色法染色后清晰可見。它們看上去是在小凹型上皮細胞的表面生長。
接下來的兩年中,本人收集了無數的類似病例。與最初的活組織標本相比,所發(fā)生的變化通常要溫和得多,或者更加集中。但是主要的特點通常是類似的,帶有慢性胃炎和一些活性變化(嚴重程度有很大差別)。
1981年,本人和Barry Marshall完成了100位胃鏡檢查門診病人的臨床病理研究,發(fā)現感染與病人的癥狀之間基本沒有關聯。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與感染的關系非常密切。研究組培養(yǎng)了幽門螺桿菌。1986年,本人與Marshall及其他人一起,研究了幽門螺桿菌的殺滅對十二指腸潰瘍復發(fā)的影響。
本人按照活躍性胃炎的癥狀,對胃炎進行了分級(0~36級)。治療前的等級為15~35級。殺滅幽門螺桿菌后,兩周內等級就降到了5~20級。這為幽門螺桿菌會導致活性變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十二指腸潰瘍通常發(fā)生在十二指腸球部。胃粘膜通常會穿過幽門。所有潰瘍的邊界要么是明顯的胃粘膜,要么是多瘢痕的、且與胃部的起端一致。這說明,十二指腸潰瘍要么是末梢幽門潰瘍,要么是胃到十二指腸潰瘍。它還可能出現在承受應力最大的位置上受損、發(fā)炎、被感染的粘膜處——幽門括約肌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