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到‘科學’,并把它與唯一的真實等同起來的時候,必然會想起我們的世俗文化中的種種。”美國史學大師雅克·巴爾贊在其著作《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中這樣寫道。
一位智者說過:“文化是你忘掉一切過去刻意學習過的東西之后剩下來的。”
文化決定思維,思維決定習慣,習慣演變?yōu)槌WR,做科研工作有兩種訴求:一是興趣,一是生活。
興趣所致從事科研工作是一種理想的訴求和實現。
生活所致從事科研工作是一種手段。
生活離不開金錢,離不開各種物質欲求。因此,以生活為目的的科研工作中應用的各種常識,實質上是以世俗文化為背景的常識:拿錢做事,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純粹以一種生活的模式和思維方式來評價科研工作、甚至科研問題。
這對于科研活動來說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問題。但是這種問題不是一個或幾個科學家的問題,其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問題,是科研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者的文化缺失。
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來自多方面,當他接受的文化僅僅是世俗的文化時,他無論做任何事、從事任何工作,其行事原則無疑全部來自世俗文化的背景。對于科研工作者,如果被灌輸的是世俗文化,其工作的時候運用的常識和習慣、甚至思維,則會充斥利益、金錢、欲望、社會地位等世俗生活文化的典型特征,而不是科研文化所特有的興趣、沖動、好奇心、篤守、對未知事物的探根溯源等素質。
所以科研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應努力構建一套獨立于、不同于世俗生活文化的科研文化。
讓每位科研工作者,不管其科研工作起源于興趣還是生活,都首先受到科研文化的教育、熏陶和感染;在其以世俗生活為背景的文化素養(yǎng)外,增加新的具有鮮明特質的科研文化素養(yǎng)。因為這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首要前提,就像我們需要空氣、水分一樣。
目前,我們的社會以物質利益為先導的思想越來越強化,而與此相關的文化更加肆無忌憚地充斥到各個領域,對科研工作者本來就很淡化甚至不存在的科研文化空間更是被擠壓、清空。每位科研工作者都不自覺地被世俗文化引導、牽引。
即使對于一些虛妄的追求投機的個人英雄主義科研工作者來說,深層次的促進動力也是來自世俗文化的沖動,而不是獨特的科研文化的推動。
用科研文化背景的思維關注與用世俗文化背景的思維關注,其重點是不同的,前者可形成視金錢和物質條件為基礎,不奢求,不過度索求,甚至“視金錢為糞土”的素質,僅僅把物質條件作為達到科研和認識等目標的手段。后者則以獲取金錢和充裕的物質條件為終極目標,僅僅把科研活動作為斂財的工具和手段,其實質是為了生存,通過一項項課題任務的完成,實現生活的方便、職稱的晉升、社會地位的提高和課題資金的積累,這些成了科研工作的全部;而不是通過一項項課題的完成,發(fā)現自己解決了哪些問題,或者對某一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或者問題的深度得到了進一步延伸,從而有更大的沖動去解決這些問題。
科研文化的構建是當前甚至是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科研工作者所致力的目標。
讓自己在從事科研工作時“特立獨行”于世俗文化之外。大到國家,小至課題組或者具體的科研工作者,構建科研文化是實現科研進步的真正原動力。
當一件事不能靠個人的力量或者強制的約束條例來很好完成的時候,文化的構建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長遠之計。即使我們不能真正分清在進行科研工作時,所享用的是世俗文化的底蘊還是科研文化的底蘊,但至少應該構建一種文化,并熏陶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讓他們感知這種特有科研文化的影響力,培養(yǎng)出科研工作者的“貴族”氣質!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2年第7期 文化)